6月14日凌晨4点15分,我们到达海边,潮水已经退下去了。几百人的赶潮队伍骑着被海风吹蚀得锈迹斑斑的自行车,沿着过海长堤陆陆续续来到蛤蜊岛上。
蛤蜊岛位于辽宁省庄河市海域。庄河海域浅海面积6.5万公顷,滩涂2.6万公顷,盛产文蛤、杂色蛤、赤贝、扇贝、牡蛎等40余种贝类,年产贝量达5万吨,80%用于出口,且品质优良,味道鲜美,素有“北方贝库”之称。石山乡的磨石房村成立了水产食品公司,在蛤蜊岛附近滩涂放养蚬子(即杂色蛤),召集附近几个村的村民前来采捕,收购后全部活贝出口。记者团13日抵达庄河,听说第二日凌晨退潮,我们5个记者便决定来这里看看。
套上胶皮靴,随着赶潮人的队伍趟过没膝深的海水,又步行四五里,我们到达盛产蚬子的滩涂,这时,海水已退到十几里的远处,天色也渐渐放亮。
来这里赶海的人十之六七是妇女:她们穿着胶皮裤靴,头上扎着各种颜色的头巾。头巾压得很低,她们和城市里的女人一样不喜欢被风吹日晒后又粗又黑的皮肤———只有她们抬起头来你才能发现,她们拥有健康的美丽。
一个这样美丽的妇女告诉记者,现在一个好手一潮可以采到二、三十公斤的蚬子,每公斤蚬子收购价0.8元,这样的一个早晨她可以收入20多元钱。可十来年前,一潮能采到百多公斤蚬子。那时候她们也不一定向海滩上走这么远来赶潮——现在由岸边向蛤蜊岛筑堤的地方,原来就能采到蚬子。可从1983年这座1600米长的大堤筑成后,阻挡了海岸与海岛间海水的流动,长堤东西两侧数百公顷的滩涂都变成了烂泥塘,这里的蚬子就绝产了。
后据磨石房村鞠村长介绍,现在禁捕直径3.5厘米以下的蚬子;为防止密度过大的放养使蚬子窒息而死,撒苗时也注意了适当调整密度——这或许是单产量下降的原因。至于那条大堤,他解释说,修建它是为了给渔船避风;而且有了这条大堤,会更便于渔民通过它直抵蛤蜊岛,到更远的滩涂上采捕贝类。且这块淤死的滩涂对于拥有9万多公顷浅海和滩涂的庄河来说,只是很小的一部分。但海洋专家提醒说,海洋资源的开发必须注意科学规划,开发与保护并重。这一块块滩涂虽不代表全部,但如果这种资源的破坏性开发成为普遍现象,势必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相背离。
在海滩上,另一位姓邢的养殖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,1993年这片海域发生过赤潮。“水都是粉红色的,像洗发精一样,蚬子‘全军覆没’,全剩壳了。”他说,“俺们都哭了,俺就靠这个海活。”遗憾的是,他并不知道赤潮的来由。更让他气愤的是,附近鲍码河边造纸厂排出的污水直接污染了这片海域,他们的苦衷还无处诉说。“那水又红又厚,就像包米粥。”他说。
时间过得很快。7点30分,我们听到了远处海鸥的叫声。没多久,三五成群的鸟儿从头顶掠过,矫健而敏捷。渔民告诉我们,涨潮了。回头东望,远处的浪线在早晨的阳光中泛出白光,映着成群结队担着沉甸甸担子返回的赶潮人的剪影,他们的说笑声伴着海鸥的鸣叫一同传来。看来在收获的早晨,他们的心中也充满了沉甸甸的喜悦。但愿她们能永远拥有一个蓝色的海洋——蓝色代表着收获,收获给他们带来了所有的快乐。